家中長輩是否常講一樣的內容,或是總提及過去的事嗎?甚至有時似乎有幻聽、幻覺或幻想,講出明明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事?最後有可能因為接到警察的來電話,才知道他忘了回家的家路。 

        將長輩帶到醫院確診為失智症之後,病人及家屬往往感到驚慌失措無法接受。失智症是一種症候群,除了一般熟知的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外,還會伴隨著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也因此有些國家稱作認知症。同時,還可能出現最讓照顧者干擾行為的精神行為症狀,因此照顧失智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

       如果家中有失智患者,不需感到絕望,可以先從以下幾部分著手~

  • 接受並熟悉失智樣態

         在診斷為失智症後,建議與家中失智的家人持續與醫生作進一步的釐清,因為有很多因素會造成失智,而不同的成因也伴隨不同症候群的行為表現。了解成因之後,可以搭配醫囑配合用藥及復健,可讓照顧者較好照護外,亦可延緩失智症的病情演化。

         失智者本身或許較難或是無法接受失智症的現實,但照顧者必須要調整自己家人失智的事實。因為失智者在混亂期時,易產生誤會、妄想、幻覺、等症狀,有時會伴隨言語辱罵甚至暴力行為,如果在照顧期間忘了這些是家人失智症所伴隨的精神行為。試想像以往總是輕聲說話溫馨待人的母親,現在總是對你口出穢言並暴力相向,對於長期照顧者來說是生活中的長期煎熬。

  • 失智非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

         百善孝為先是目前社會風氣,失智者家庭總選擇在自己居家中照顧失智家人。這樣的照顧工作通常落在家庭/家族中某一特定人身上,這樣照顧角色卻常是家中的與失智者較親近的家人或是經濟較弱勢的家人。

        因為失智者認知功能缺失,會擔心他走失,也害怕其一人獨處會造成傷害或居家危險,照顧工作通常是24小時相伴,照顧者也因全職的照顧下無法發展自己原本的生涯規劃,也因缺乏自己時間而限縮了社交圈,長期下會引響照顧者的身體及心理健康。        

        根據過往的醫學研究,台灣失智患者從失智症病發到生命結束,週期約為8~9年。 但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延長,這個週期可以長達10年以上。如果可以讓失智照顧從馬拉松競賽變成接力賽,這會是一個能持續與失智者共度親子時光的幸福方式。

        所以,會建議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全家庭/家族一起討論照顧的事務分擔,不能再以「有力的人出力,有錢的出錢」的態度來看待家中的失智照顧工作,家人是大家的,照顧工作應該是分擔讓每一個人除了有喘息機會外,還能調適身心發展自己的人生。

       照顧事務決策上須人人平等,不能因為薪資高,不能因為學歷較高,不能因為有婚姻,或是因為有工作或是因為出錢較多就自己為是。台灣醫療體系在失智照護有豐富經驗,在照顧議題上建議找以失智照護為主的社福單位或是醫療單位來做諮詢,不要誤信偏方及單以單獨個別照顧經驗來給予主要照顧者在照顧方式上的壓力。

  • 失智非一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目前國家衛福部為了減輕失智家人的照顧壓力,除了在網站架設衛服部長照專區外,亦可使用家中市話直撥1966專線,將你在照顧上所遇到的問題獲得諮詢及相關服務資源轉介。

        目前在衛服部規劃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針對失智症服務的規劃,在社區中可使用的服務資源有:1.失智照護社區服務據點;2.日間照顧中心;3.瑞智學堂;4.家庭托顧;5.居家復健;6.居家服務;7.輔具服務;8.團體家屋;9.機構失智專區;10.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等專業失智照顧資源。

        我們可以透過衛服部長照資源地圖尋找距離距離你最近的資源讓失智家人加入。除了可讓早期輕度失智症者增進人際互動,延緩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外,也可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

        此外,與社區服務機構互動聯繫下,亦可享受到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網絡,包括1.提供家庭照顧者相關諮詢、轉介、心理支持;2.專業的失智照顧訓練,以提升自己的失智照護技巧;3.建立失智症互助家庭,透過失智老人及其家屬彼此相互交流、支持,分享生活與照顧經驗;4.提供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等。

        失智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家人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預估台灣在2025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建立失智症照護服務資源網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目前國家衛服部在各社區也逐漸拓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以提供失智延緩照護認知促進安全看視家屬支持團體(輔導諮商)家屬照顧課程等服務,期許社會大眾能為未來的自己想想,一起攜手建構失智友善社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